English

承上启下 开拓创新

1999-09-21 来源:光明日报 秦秋 我有话说

王永炎教授是我国经正规中医药教育培养起来的第一代中医药专家。他自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首届六年制本科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

中风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年轻的王永炎决心要有所作为。有关治疗中风的记载古已有之,迨至金元名家迭出,理论诸多,各有所长又都不免有失偏颇。王永炎广采医林前辈之所长,结合自己多年临床、教学的心得体会,逐步在理、法、方、药各方面建立了自己的体系。他强调多因素致病的病因学说,归纳出气血逆乱犯脑的病机特点,创制了以生大黄、芒硝、全栝楼、胆南星为主的化痰通腑饮,临床时用于抢救危重病人往往收到起死回生之功效。他创立的通腑化痰法作为中风病急性期的有效治疗法则已被广泛采用,成为近十数年来中风治法治则的一大特色,于1986年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王教授是中医急症必备药品“清开灵注射液”的主要研制者之一。他在研究中发现中风一词始见于《内经》,立论于《金匮》,后多有阐发,但各家崇尚不一,学说纷纭而语义概念更迭,称谓也有数十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加强学术交流,有必要对此加以统一进而标准化。但是,要从几十个或大同小异或貌合神离的病名中择一,既恰如其分,又能为同行们认可,且与现代医学接轨的名称,并非易事。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在中医药学相关人士的协助下,他主持编制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在卫生主管部门支持下于1983年起在全国试行,1993年纳入中医急症诊疗规范专集,1995年向全国推广。该《标准》首次应用医学计量学记分方法评价疗效,既富科学性又简便易行(1986年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开中医标准化管理之先河,是王永炎教授为中医脑病学以及整个中医药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他还先后承担过国家“七五”、“八五”与“九五”中医药防治中风(脑血管病)、老年痴呆等攻关课题及部级以上课题8项;承担与世界卫生组织科研合作项目脑血管病的中医康复课题。先后获国家级、部市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十余项以及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提到过去的成就,王永炎教授谦逊地说,他今天能对祖国医药作出一点贡献,与老师的教诲密不可分。全国著名的老中医董建华教授是王永炎的恩师,老师的医德人品使他深受教化。为开拓视野,王永炎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日本宫琦市和小林市神经精神病院研修神经内科。他认为自己是在一位位前辈的提携下,才会有现在的成就。所以他对自己的学生也是竭力予以扶持和培养,不但向学生传授学业,更注意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希望他们能成为复合型的人才。作为博士生导师他已培养医学博士25名,博士后5人。撰写或主编《脑血管病》《中风病要览》《临床中医内科学》等多部专著、教材。事业如此有成就,但他常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认为不仅中医界的老先生们是自己的老师,同事、朋友以及学生也都是自己的老师。作为一个临床医生,病人更是自己最重要的老师。

王永炎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前曾担任过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副校长、校长。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1998年起出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及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院长。谈到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王永炎教授认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在于它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形神统一和辨证的思维模式。辨证论治可以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生物医学专家所认同。

目前正处于世纪之交,2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飞速发展。而理论相对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西方国家都将眼光看着东方,希望在混沌理论中有所发现。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疗效,为了中医药科学的发展,我们要提倡学术民主,主张学术宽容,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不同学科的人都来参加中医学学术讨论,力求中医理论有所突破。许多国家和地区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积极开展中医药研究。因此,我们必须迎接这严峻的挑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学的生命科学属性,实现中医药学理论现代化、国际化,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医药创新体系,使中医药对现代重大、疑难病能够很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或改善机体功能状态,提高生存质量。随着生命科学界对人类疾病发病模式认识的发展,中医药学必将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